Saturday, July 9, 2011

下沉,卑賤【就是】上升, 榮耀

平等,和由此衍生出來的公平,正義的概念,如同自由一般,是深入人心的普世價值。在今天這個社會,如果有人站起來說,他不主張維護社會的公義是絕對不能退讓的底線,他可能是要犯眾怒的。在國際社會上更是如此。沒有一個國家的宣傳機器敢棄守這個道德的制高點。無論真相如何,口頭上一定要守住。如果被公認是沒有公義的社會,這國家恐怕會沒有朋友。

神說祂是公義的,而祂又是全知全能的,也就是說所有世上發生的事就算不是祂所造成,也是祂所允許的。好了,一個典型的質疑就理直氣壯了:除非是瞎了眼,沒有人敢說世上發生的事是公平的。為什麼好人會遭惡運,壞人則享長壽?為什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等等。神怎麼能號稱祂是公義的呢?面對這個質疑常見的衛道說法是,一,神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我算什麼,憑什麼質疑神呢?約伯記中,神就是這麼教訓約伯的。二,你覺得世上沒有公平正義是因為你只看今生,如果放眼永生,神最後的審判會確保公平正義的。為什麼你知道?因為祂說祂是公義的,而祂不能違背自己說的話。

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但有一個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二者都是假設我們所抱持的公平正義的概念是絕對不容懷疑的,而神所謂祂是公義的,祂的公義,即便不完全等於我們所認為的公義,最起碼也得是和我們所認為的公義相呼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會產生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和“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兩種邏輯,來解釋神的作為。我們嘗試理解耶穌的生平時,似乎也受了這種邏輯的影響。

耶穌從加利利開始祂的服事,到三年之後進入耶路撒冷,被審判,凌辱,最後死在十字架上,整個過程從我們人的觀點堪稱每況愈下。一開始大行醫病趕鬼和各樣神蹟,跟隨者眾,但途中就有人不斷因各種原因離棄祂。到了耶路撒冷更是急轉直下,被猶太宗教領袖圍剿,除了少數弟子外,似乎也失去群眾的擁戴。死前被凌辱揶揄,顯得祂完全的軟弱無能。

這被認為是一段悲傷的路程。直等到祂復活,升天,坐在神的右邊,好像祂才恢復了榮耀。不用說,祂還要再來,通常是被賦予以榮耀的君王和嚴厲卻完全公義的審判者的形象。我們會很自然的想,耶穌最終為自己,也為信祂的人贏得榮耀和救贖,是因為祂之前的降卑,受苦,甚至與神隔絕。這裡有一個先苦後甘的先後順序和因果關係。換句話說,我們告訴自己,耶穌的下沉,卑賤『贏得』上升和榮耀。聖經不是說流淚播種的要歡喜收割嗎?

可不可能我們完全搞錯了?會不會是這樣的:下沉
,卑賤【就是】上升, 榮耀?會不會耶穌的苦旅,【就是】祂的榮耀,而十字架上的祂是榮耀的極致?


先反省我們自身的經驗。你可曾有過在失落時同時感受到內心的提升的經驗,或相反的,獲得的同時感受到難以抗拒的空虛?這和一般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意義不同。這個外在的失,本身就是內在的得;相對地,塞翁的失和後來的得還都是外在的。所謂患難見真情,一無所有的人之間最容易出現真摯的愛。有錢有勢的人根本沒有辦法知道身邊的忠僕有誰是真正愛他的。擁有同時就是失落。我們內在的提升,飽足,喜樂,是不是好像總是伴隨著外在的降低,缺乏和哀戚?

神所謂的榮耀是什麼?你可以說是聖潔,因為羅馬書說,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神的榮耀。要再引申一點,你也可以說神的榮耀就是神的屬性的完全顯現,也就是愛和真理的完全顯現。不管怎麼定義,我們大概都很難從神的話中看到神的榮耀和我們一般所在乎的物質的享受或權力名譽的擁有有什麼關係,而是內在的轉化。既然是內在的轉化,豈不是天天都在發生嗎?所以我們的人生,只要是在轉化之中,本身不就是榮耀嗎?神把耶穌以肉身的形式送給我們,讓我們吃祂的肉喝祂的血,不就是把我們同化到祂的榮耀的肉身生命中,讓我們的生命也同享榮耀嗎?

學習從耶穌苦路中看到榮耀,我就在自己的生命中經歷隨事隨在的榮耀。只把耶穌的苦路看成未來榮耀的門票,我的一生就只是門票一張。

現在再來看幾個耶穌生平的例子。首先看象徵意義。耶穌所行動路徑是從加利利開始,到耶路撒冷結束。加利利的海拔是低於海平面幾百呎,而耶路撒冷是海平面上兩千多呎。耶穌走的就如同是以色列人的朝聖之路,是地理上也是屬靈的上行之詩,同時也是走上卑賤,背棄,死亡之路悲傷的輓歌。我們看耶穌展開服事的第一件事--受施洗約翰的洗祂堅持,說是要盡諸般的義。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施洗約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洗。耶穌又沒罪,為什麼需要悔改呢?原來,這洗是在預表耶穌的受難。耶穌受洗,是在預示他整個人生都是在擔當世人的罪,如同以賽亞書所言,祂要擔當我們的罪孽和憂患。

但這個擔當,可不是大英雄大財主似的,到警察局銀子一砸就把我們保釋出來那樣的擔當。

我相信很多人會認為耶穌釘個十字架在無所不能的神來講就像是和小孩玩時讓一下,事情就搞定,我們的罪就不算了。就算神說他愛我們才讓祂的愛子死,來買贖我們。問題是,這『死』有多大的分量?神又不會真死,那祂是假死嘍?那有什麼意思?為了強調這死可是很有分量的,有人就把耶穌受死的過程描寫的很慘,強調這死的分量,也有人說耶穌的死還包括那與父神的隔絕,所以很可怕。不管怎麼說,反正就是強調耶穌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才能和神向我們的愛相稱,而耶穌的生平,卻是另一回事,頂多只是在彰顯祂的神性和完美的人性,已及呼召門徒,差遣使徒,傳天國的福音等等。

其實,這樣想就失去了一條重要的線索。耶穌的洗,預示祂一生在擔當世人的罪,而且一生都在為世人嚐因罪所帶來的死味。還不光是祂的洗,祂的曠野禁食四十天,預示著祂即將以往後的生涯嚐盡舊約中幾個四十所代表的人類整個歷史的悖逆,和悖逆所帶來的放逐。接下來受魔鬼三個試探,祂勝過試探,並不僅僅是這三個試探本身而已,而是代表他一生不斷要受的三種類型的試探,而這也是人類所面臨的三種試探。祂在山上的講道,其實是在描寫祂自己勝過這三個試探所彰顯的品格,而從中間就帶出他這位天國的君王所憑的是什麼,要證明祂這位君王的『能力』,祂必須被剝去所有地上的尊貴,權柄,能力,人們才不會搞混這個天國的榮耀,能力的來源是捨己的愛,而不是有形的力量或資源。總之,祂的一生的點點滴滴,都是讓門徒看到天國的十字架受苦,犧牲的屬性,好向後人做見證。耶穌常常向父神禱告?說些什麼?從約翰福音17章可以窺見,都在說人的事。相信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傾訴所見到的人的罪和苦情,客西馬尼園上的禱告更顯出祂這種大祭司的苦全人類所苦的胸懷。希伯來書形容他『大聲哀哭,流淚禱告』可見一斑。而我們基督徒就是把他一生的點點滴滴都當成食物吃了。哥林多後書第四章,保羅有一段話就和耶穌所描述的天國的屬性很吻合:『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請注意,這裡所形容的是天國的常態,而不是暫時委屈一下而已。因為他接著說:『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你看他沒有說先死後生,而是死和生同時發生。什麼是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就是完全消化認同耶穌整個的『死』的過程祂的生平,而不是受難那一刻而已。

原來天國這麼蹩腳啊?耶穌這個大君王是這麼無能啊?是不是要看到天國的榮耀需要一雙特別的眼睛?或曰,啟示錄中可不是這麼記載的。再來的耶穌,可是榮耀無比的在地上坐王一千年,接下來又是新耶路撒冷降臨,所有的榮耀的形容詞都用上了。對此我沒有答案。你相信我們現在只是在嘆息哀號,只為了等那榮耀的國來臨,還是相信天國已經在人間了,而它的榮耀,耶穌已經以祂的『卑微的』一生顯給我們看了?就讓這個問號留著吧!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 ~撒迦利亞書9910

4 comments:

  1. Want to elaborate on some of your basic points.

    a) 下沉, 卑賤『就是』下沉, 卑賤
    In absence of God, I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just simply下沉, 卑賤.

    b) 下沉, 卑賤『贏得』上升和榮耀
    1) 下沉,卑賤 by its nature a rather positive for humanity as it reminds us the limitation of humanity. This very limitation potentially opens the door towards the unlimited, the God ; and thus leads to 上升和榮耀
    2) We are here only talking about the potential to 贏得.If one is in the state of 下沉, 卑賤 but does not acknowledge his limitation, this potential will not be realized and 贏得 does not necessary occur.

    c) 下沉, 卑賤『就是』上升和榮耀
    1)下沉, 卑賤, or human suffering in general by itself could be a specially crowned blessing. There is still a conversion here and we need a translator.
    2)The translator is our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suffering as a blessing: to recognize and appreciate it not just through book knowledge, not just through other’s suffering (as if we all enjoy Shakespeare’s tragic dramas), but through that of one’s own. We all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virtues, but may have difficulty to practice them in our own daily life; likewise, we might have no problem to understand intellectually what a blessing human surfing is, we may still have difficulty to appreciate such a blessing when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suffering.
    3)This ability is not a human capability that can be trained and learnt from school, but rather another special blessing from above, paralleled to one’s “likeness to Christ”, that is grown on certain fertilized soil through one’s effort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deed, 下沉, 卑賤 is the kind of fertilized soil.

    ReplyDelete
  2. Great comment, thanks a lot Stan!

    I originally would like to emphasize that it is not the later external fruition which our hope lies, but the intrinsic reward during the suffering. You are right though, that we should be ready internally to experience this blessing which comes with the suffering and during the suffering. You are also right that we learn by experiencing it rather than knowledge alone.

    On the other hand, like you said, suffering is mere suffering if we are not ready.

    ReplyDelete
  3. 兩篇大作都拜讀了,感謝主我們有共同的看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