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2, 2011

再見,救恩論

別被這標題誤導。我是說我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談救恩論,也希望自己不再花時間思考救恩論所涉及的東西。



如果你對救恩論這個詞感到陌生,就別管它。還記得小時候在街上看到有人高舉標語:”信耶穌得永生“,這是救恩論。在佈道會裡通常結束時會呼召人到前面來做”決志禱告“,這是救恩論。第二天主辦佈道會的教會弟兄高興的宣布:”感謝主,昨天的布道會有二十人決志信主“,這是救恩論。醫院裡,臨終病床前,信主的家屬帶著牧師把握最後機會導引病人決志受洗,這是救恩論。在教會裡最熱門的討論話題就是,怎樣才算得救?我到底有沒有得救?沒信耶穌的人到底有沒有得救?信了的人會不會還是沒得救?不信的人是不是一定下地獄?什麼是揀選?神有沒有預定揀選一部分的人得救?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得救了嗎?是不是一次得救就永遠得救?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救恩論。



為什麼有關救恩的問題這麼膾炙人口?你說因為大家都在乎自己有沒有得永生,進天堂。說真的,一個人能把注意力從今生挪一點去想死後,算是進步了。我猜大概有不少人覺得基督教講的就是如何死後得永生。一個人如果根本就相信人死後如燈滅,沒有永生這回是,你接下來說什麼都是白搭。我猜在許許多多的基督徒心裡,信主的唯一目的就是得救得永生進天堂。如果這唯一的目的都還搞不定,那受洗信主,花時間花錢在教會上,不是整個一個白忙?



另外一個原因是,救恩論的問題永遠是爭論不休。為什麼爭論不休?因為聖經沒說清楚。聖經許多事都沒說清楚啊!為什麼大家唯獨對救恩興頭這麼大?我覺得除了“頂關鍵“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教會歷史上沒有形成對救恩問題的統一說法。這實在很稀奇。其它頂頂關鍵的問題,如三位一體,基督的人神二性,耶穌的死,復活,升天,再來。。。等等都有經由一次一次的流血,最後統一了說法。使徒信經,或尼西亞信經,就是列出這些統一說法。仔細讀讀寥寥數行的信經,你會發現,我面列的問題,除了永生一件之外,全部都沒提到。



這頂稀奇!為什麼大家認為這麼“重要“的事,歷史上沒有太多的爭論,即便有,也沒有大到值得在大公會議中拍板定案。為什麼?為什麼在歷史上沒有太大爭議的事到了今天,成為爭論的焦點呢?是不是因為神並不認為有這麼重要,而人自己在庸人自擾呢?



更有趣的是,許許多多人不知不覺抱著一種救恩論,以為那就是正統。今天的基督徒中,最普遍的一種救恩論就是:“因信稱義“,”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耶穌就得永生“, ”一但得救,永遠得救“,”人死後信的上天堂,不信的下地獄“,”只要信,救保證得救,不需要行為;但真的信必然帶來行為。“。。。等等。你會發現,有人會用這種救恩論檢驗你的信仰純正程度。



其實根本弄錯了。有關救恩的定論範圍非常小。最沒有爭議,所有宗派都一致同意的是,一方面神拯救世人是經由耶穌基督降生,受難,死,復活,升天; 一方面人沒有辦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拯救是出自神的恩典,而不是人單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至於說耶穌的道成肉身,死,復活,升天是經由什麼方式達成最終的拯救的,沒有定論。而和個人得救的條件有關的部份也是完全沒有定論。這不光是基督新教(Protestant)和天主教或東正教之間不一致,就算是新教內部,不同宗派之間也有根本的歧異。新教內部關乎救恩論有三大傳統:路德主義,加爾文主義,和亞米念主義。路德最講究唯獨信心,但反對像決志導告那樣子講究一個特定的認信決定(Decision Theology), 也反對神預定任何人下地獄的說法。亞米念和路德都相信信主的人是有可能再度失去救恩的,而加爾文則堅持所謂的預定揀選,而且一但得救就再也不會失去救恩。這三派到現在各有擁護者。路德會是路德主義,浸信會和長老會是加爾文主義,而衛斯理的衛理公會則是偏向亞米念主義。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些大家以為非這樣不可的規矩,其實都只是一家之言,沒有必要奉為圭臬。偏偏現今的主流想法,剛好是集各家最保守,反動,僵化的教條之大全,帶來許多的不安和傳福音的偏差。今天主日學的一段討論剛好可以說明。先是一位弟兄談到他正在病危的妹妹還沒有信主,他是多麼焦慮,多麽想盡辦法帶領親人做決志禱告。大家就在討論如何在“最後一分鐘“傳福音,如果說不出話來,怎麼打信號,如何讓決定簡單又簡單到思緒渙散的人還可以”有意識底做認信決定“(此乃所謂決志的定義。)弟兄啊!你知不知道如果馬丁路德,加爾文和亞米念三人站在你旁邊都會拼命搖頭。這麽看重決志對救恩的必要原來是晚近極端的福音運動搞出來的把戲。接下來,一個姐妹話題一轉,說她媽媽不願意信,因為爸爸已經死了,因為不信,所以現在在地獄,媽媽怕信了上天堂就見不著爸爸了。你猜剛才那個弟兄怎麼說?他說,你就跟你媽媽說,爸爸知道地獄是那個樣子,一定希望她不要去的(倆老見不到也沒辦法啦!)。另一個姐妹趕忙澄清,不對不對,沒有被傳過福音的會按照他的良心來審判,所以不見得會下地獄(她是在引羅馬書第二章,你要仔細看就知道,那裡講的是說如果不是猶太人,像我們,良心就是律法。根本沒有尚未被傳福音的人會以良心來審判的意思。)。這下子更糟了,另一個人又說,我媽就說了,你可別向我傳福音否則我不信就非得下地獄不可了,你沒傳,我還有機會按良心審判上天堂。然後又有人問,到底怎樣算是傳過福音了,又是七嘴八舌沒有定論。



這整個像不像一場鬧劇?我真為他們的臨終親戚抱屈。死前一分鐘還不放過人家吔!你想想,死前一分鐘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大概是想從最親密熟悉美好的思念裡得着平靜和安慰吧?福音對他來說是這種事嗎?如果是的話,他早就信了對不對?他到現在都還沒有信,要不是對福音完全陌生,要不是就是過去聽過,不接受。兩者都表示福音不是在最後一分鐘給他安慰的東西。結果他臨終前一分鐘的尊嚴和寧靜,要被最親的親人因著一個莫須有的僵化教條斷送掉。看這眼前這些認真討論如何把握最後一分鐘傳福音的弟兄姐妹,真感慨不得不承認一個真理:僵化的教條必然帶來鐵石心腸。



不要再庸人自擾了,擱置救恩問題吧!除了免去自尋煩惱外,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當得救成為目的時,基督就退居手段的地位。當我在探討自己有沒有得救時,我整個思緒的焦點是“我“,說穿了是一種自私。這在本質上就和基督的捨己相矛盾。我要向你誇口!自從放掉救恩問題後,我的心緒才得到自由,成為基督耶穌真正的粉絲。很弔詭的是,成為捨己的耶穌真正的粉絲,也就是嚮往和追隨祂的腳步時,你甚至會想:主耶穌,請你使用我成就你要成就的,即便意味著我要失去救恩,我也甘願,因為那本來就是白得的。成為耶穌的粉絲,就開始有一個特權,那就是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耶穌,耶穌不是說,你們做在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嗎?人人身上都有”最小的“,也就是他弱勢的地方。我們會看到美國總統身上的孤兒寡婦。耶穌的粉絲還有另一個特權,就是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愛,看到神賦予每一個人的尊嚴,即便是最壞的人。為什麼耶穌的粉絲有這個本事?因為他在為光做見證。這真理的光就好像顯影劑一樣,把世人(不是基督徒而已哦!)的愛和對愛的需要都顯現出來,這,就是神的國。在惡者所掌管的彎曲悖謬的世界,藏著這神的國,面對它時令你屏息,把你整個心都融化了。你還會去想救恩嗎?

Saturday, May 21, 2011

類比和數位;比例和見證

我是學電子的,在類比(analog)和數位(digital)這兩個觀念裡打轉了一輩子。人真的很厲害!神的創造物全部都是以類比的方式存在的,“類比“聽來古怪,其實就是連續的意思。也就是紅色,有無限種紅,光有無限種亮度,好人和壞人中間,有無數種半好半壞的人。甚至,所謂絕對的紅,絕對的亮,和絕對的好人,可能只是一個觀念,實際上不存在。但人的思考模式是天生的二分法。在我的小腦袋裡,去想像紅是什麽最好的方式是去想不紅是什麽樣子。我大概不會給自己找麻煩,用比較不紅的紅來認識紅。我看電影,最容易馬上進入劇情的方式是問兒子這是好人還是壞人。人以二分法來理解世界,最了不起的實踐,就是創造了現今的數位化世界,這數位化的世界帶來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爆炸。人聰明到用有限的人造物,來欺騙期待無限的感官。一幀看起來自然得不得了的照片,其實是用千萬個連肉眼都看不到的開關來儲存和處理。聰明的人發現,要造一大堆一模一樣的簡單開關來代表一個紅色的程度,要比造一個東西,它的狀態本身可以帶表一個紅的程度來得容易得多。

人就是因為太厲害了,二分法的思考方式最終帶來了人類文明的爆炸,而讓許多人相信人類為自己贏得了“自由”。時代雜誌最近有一期待封面故事,標題是:”2026年,人類實現永生。“它的推論是,當這一天來臨時,電腦的能量要超越人腦,也就是人造的電腦可以代替人來創造人類的未來。從這層意義來說,不死的”人“取代了會死的人。

寫了那麼多莫名其妙的東西,只是要強調一件事,就是創造文明的偉大人類越來越可以理直氣壯地以二分法來理解事情,而忘記了事情的本相其實是連續的。很多人也是用二分法來理解神的事的。例如,信和不信之間,有沒有比較信和比較不信?如果有信的程度差異的話,那就為難了。不是說人信了就得救嗎?那就表示得救也有程度的差別嘍?不是說信的死後就上天堂,不信的死後就下地獄嗎?那完了,難不成從天堂到地獄也是連續的?比較信的進天堂的高樓層(保羅不是去了三層天嗎?)比較不信的到地下(地獄)二樓,又信又不信的在中間嘍!更扯淡的是,不是說信的人是神預先揀選的嗎?哈哈!那不就有比較被揀選的和比較沒有被揀選的差別了嗎?不是不是都不是!有學問的神學家說,信沒有程度差別,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沒有比較信或比較不信這種事!於是前面的扯淡都解決了!這一來,這信與不信之間關係可大了,攸關進天堂還是下地獄吔!不是說只要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嗎?心裡相信無法確知,但口裡有沒有承認可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吔!口裡承認雖不保證上天堂,因為你不知道他心裡相不相信。但是,到死還口裡不承認的是保證下地獄!於是乎,教會就發明各種傳福音的技術,怎麼說也要從人口中挖出“信“這字,否則不就是見死不救嗎?”領人信主“的光環可大了!救人靈魂吔!難怪有這麼多人火熱”傳福音“。別說我開玩笑!這可是嚴肅得不得了的事!鐵達尼號沉沒的時候,有一位牧師在水中拼命向將死的人傳福音,相信他覺得趕快決志信主比死前幾分鐘的清淨,想想家人,要重要的多。這個故事當然傳為佳話,但撇開對這位牧師的尊敬不談,我真的覺得這像是卡通影片。另外一個附帶的想法,也助長了現今的卡通式傳福音手段,還引出另一個熱門話題。既然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中間沒有灰色地帶,人就開始問,那我到底是什麼時後開始信的?答案是,一定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某十分之一秒,某百分之一,萬分之一。。。。沒有感覺有這樣一個時刻啊!有人著急了!我到底有沒有信啊?雅各書不是說沒有
行為信心是死的嗎?飽學的神學家又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信心一定帶來行為。行為,要有行為就證明有信了。於是要有見證成了頂要緊的事。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有一些人非常急於分享見證。

好在,弟兄姐妹們,我要分享一個好消息—你大可以相信,“信”這件事,如同所有受造物的本相一般,是連續的,有程度之別,你不必為自己到底哪一天起算是信擔心,更沒有必要急著擠出一些行為來。而所謂得不得救,有沒有被揀選,就不能再和“信”這件事形成簡化,僵硬的卡通式關係。最重要的,你不需要跟著演卡通影片。

終於扯到見證了。不瞞你說,我蠻怕聽見證的。因為我常常聽的提心吊膽。為什麼?人雖然思考傾向於二分法,情緒和情感還是連續的。因此人人心中有許多的座標,對事情的反應是依據程度的比例。這見證,往往會打破別人原來的座標,讓人情感上很難消受。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位弟兄,失業有兩年時間,其間不只一次上台做見證,當然就是以自己失業的事來說,見證自己是如何如何靠主剛強,結果當然是因禍得福,自己韜光養晦,生活多彩多姿,兒子上大學還有助學金,真是快樂無比,真是主的恩典滿滿。主日學講約伯記,還有弟兄提到這位弟兄如和面對失業的“苦難”。其實真相是,這位弟兄的另一半還有工作,經濟上並沒有壓力,失去工作固然是一個失落,但程度上這個苦難實在比起那些兩口子都沒工作,還有房貸壓力的人要輕多了。我一方面聽他說,一方面眼角掃向那些情況比他嚴重的失業中的弟兄,沒有一個鼓掌的。我想這位弟兄並不是不能做這樣的見證,但如果敏感一點,強調一下自己的情況比起別人算不得什麼,別人會好過一點。但他為了強調自己的因“禍”所得的“福”有多大,當然就對自己這禍不過爾爾隱晦不言。這就是在“苦難”座標上和 比他更苦的人標在同一個位置,令旁人有錯愕之感,令更苦的人不堪。

某姐妹先生因身份的關係滯留加拿大,弄得焦頭爛額超過半年。屋漏偏逢連夜雨,車子借人開給撞爛了,又因沒有保險,財務損失慘重。這事情過程的確是不錯的見證,但她老姐卻在和我聊天的時候把她的事跟我的事(去年Candy病逝)相提並論,說我們這段日子的磨難“都很重”。這件事你要是在我的立場,會有什麼感受?這又是一個在苦難座標上不成比例的例子。

有一種基督徒為了體現說造就人的話,很會“鼓勵”人。但嘴巴太甜,若是到了言過其實的地步,也是在打亂座標,讓人不堪。就有這麼一位姐妹,說自己上台講課講一堂就”生命傾倒“殆盡了,牧師卻要講三堂,事後還要開會,如此的”生命輸出“(非常有創造性的屬靈字眼)真是令人感動云云。想想,牧師講三堂主日固然是辛苦,但相較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工作量吧!這有什麼值得以”生命輸出“來形容呢?這位牧師的教會可是增長快速,所以也沒有失業的恐懼,家人也在教會任職,客觀來說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犧牲啊?為什麼要說的這麼”生命“呢?這樣的奉承,一來虧損了牧師(名不符實的奉承,肯定不潔淨),一方面令工作量更大,還有失業恐懼的人不堪,也虧損了自己。這也是一個比例關係錯亂的例子。

還有一款很常見的見證,就是零和遊戲中搶奪到資源的見證。例如,一禱告就找到個停車位啦,春節返鄉一票難求,一禱告就買到了等等。你的得就代表另一個人的失。如果你車上載著一位急診病患找停車位,你的得遠大過對方的失,而且相信任何人都會希望你馬上找到,那還不失是一個好見證。如果你也不過是和女朋友約會,那如果因你先找到車位而耽誤的是攸關生命的急事呢?你可以冒然感謝主讓你找到車位嗎?

總而言之,這連續座標上的比例關係學問可大著呢!其中包裹著許多人心微妙的詭詐和魯莽,但也同時蘊藏著綿綿的愛和體貼。你說做見證是不是一個很大的試探?當我們習慣用二分法想事情時,別忘了每一個人都是活在由許多連續座標組成的感情世界,我的見證如果不小心,會牽動別人的座標,造成很大的攪擾或傷害。共勉之。

Friday, May 13, 2011

疑惑與信仰—電影“Doubt”

【8-25-2013補記】懼怕懷疑的心態不光是基督徒如此,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在其《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一書裡也提到這件事:”如果你怕產生懷疑、怕徹底研究一件事,這表示你不太相信這件事會經得貣嚴密的檢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沒有理性的基礎。“ 信心不會因為盲目喊口號而增,反而是出奇不意的薄弱。

【最初的文章】
這個電影的背景是1960年代紐約的一個天主教堂,和所屬的學校。這個故事探討很多層面,包括見證天主教在那個時代從嚴肅守舊到開放的轉變,和其中新舊兩種心態的衝撞。我所知有限,不能談這些大題目。但很想藉著這個故事來談一談疑惑和基督信仰的關係。不要因我片面的介紹而錯過這部電影,單單梅莉史翠普的演技就值回票價了。

電影的第一幕就是這個天主教堂的神父講道。講的重點就是信仰的疑惑。他很生動地描素這種信仰的疑惑後,出乎意料的以這樣一句話做為結束:“人人都有可能經歷這樣的疑惑,當這疑惑臨到你時,不要覺得孤單。這疑惑反而會成為我們之間的連繫!”所屬的學校校長是一位幹練但作風守舊,不通人情,以高壓手段治學的修女。這位校長不知道從那裡開始對神父起了疑心,覺得他有可能玷污了學生。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這位神父作風人性化,很愛學生,尤其是其中一位特別需要關懷的黑人男孩。故事就始於校長的懷疑,和她在修女中布下疑竇,其中一位年輕修女目擊一些枝節的事,校長刻意向神父有罪的方向解釋,到最後神父和校長私下的衝突,最後校長在沒有人證物證,也沒有一個人相信神父有不當之舉的情況下,用一種威脅的手段,假裝說她打電話去尋問神父上一個服事單位(其實她根本沒有打),說知道他的底細。究竟神父有沒有什麼底細不清楚,反正他就低頭,接受校長的條件,自己請辭調走了。過程中這位年輕修女其實從事證來看並不相信神父有錯,她質疑校長為什麽這麼確定神父有錯,校長的回答都是“我確信他有問題”,當然,這位神父讓步離開,正好證明校長的確信是對的。最後一幕,是若甘日子之後,校長和年輕修女談到此事。雖然校長還是陣陣有辭說自己料事多神,但冷不防突然情緒激動的說:“我其實也心虛哪。。。“故事就倏然而止。

這個故事中的疑惑和確信,表面上似乎是在神父是否有罪這件事的真實性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和開頭神父講道中所講的信仰的疑惑,就對不上盤了。好在片中有許多的精彩細節讓觀眾明白,校長的確信神父有罪這件事,是在信仰的層次。比如,校長自認為是她的信仰賦予她自己這種直覺,也因此確信,她所做的盡皆出於神的旨意。她一意孤行,卻自認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她說:“我不惜自己被打下地獄,也要為神把你拉下來。“另外一些細節也說明,她雖然作風教條嚴峻,主要是信仰的關係,其實她骨子裡是很有愛心的。她對每一個學生都暸若指掌,知道他們的花花腸子要怎麼對付,這觀察入微不就是愛的表現嗎?而她對老修女的細節也證明她的愛心。她對神父雖是欲除之而後快,還是厚道地為他留出路。

因此,我們看到的衝突,其實是一個抓住自己的信仰不放,到了因著信仰之故,昧於事實的程度的盲信,和開放,包容,勇於承認自己的疑惑的信仰方式之間的較量。 結果表面上是盲信贏了,神父退讓,還背了惡名;但令人非常感動的是,神父的“死“卻最終帶來校長的”生“--最後這校長也承認自己的疑惑,她這疑惑,就是她生命的長進,而種子來自於她所趕走的神父。呼應片頭的伏筆,神父講道所說的”這疑惑成為我們之間的連繫“,多麼令人動容的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因著疑惑,校長和神父在神施恩寶座前和好了。


疑惑這個辭,在新約聖經中出現,幾乎清一色帶有不信,小信的負面含義。說真的,如果按字面解釋聖經,很膚淺地事奉神,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懷疑就是不信“的文字獄。且看這些經文:

1:6 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

1:8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14: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11:23 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按字面解釋,這些經文就足以讓人不敢承認自己的疑惑了。其實,有更多的經文,以並不非常直接卻非常清楚的方式,教導我們真正的信仰是來自於實事求是的探求。可惜這些教導都需要細心研讀聖經才能體會。因此,在一種翻聖經辯論的環境裡,文字獄很容易產生。我刻意不在這裡做冗長的申論,來證明疑惑在信仰中的積極性。我相信有心人自己會去探索,只要記得片頭神父說的“你並不孤獨“就好了。



我們真需要像片中這樣的神父。我自己在天主教的教名就是多馬,是我最喜歡的使徒。多馬勇於承認自己的懷疑,換得復活主慈愛的恩准他觸摸肋旁。多馬得以確信:“我的主,我的神!“因著多馬的懷疑,我們也得以更加確信:”我的主,我的神!“


願神給我如同這位神父的勇氣與愛心!

Friday, May 6, 2011

母親節晚餐

劉妹,這是你離開地上後我們的第一個母親節。邀請你來與我們共進晚餐。對不起了,沒有燭光,沒有動人的音樂,佳餚美酒(還記得華府西餐廳嗎?),也沒有康乃馨。你在天上與神面對面,是好的無比。大概不需要這些了。我猜你如果和我有默契的話,你大概最希望嚐的,就是我們每天吃的,看看我們日子過得如何。就向你現寶了。

嚐嚐我的牛肉麵吧!我試了各種調味,最後發現還是單放八角,而不要用買來的鹵包。加一點酒好像有幫助。牛肉嘛,我發現那帶筋的牛腱肉比較煮得爛,Costco的燉牛肉反而容易太硬。大概我煮太久了吧!你走了以後,我弄了一個法寶---意大利快鍋。沒辦法啊!要上班,就不能現炒現吃。原來想訓練孩子自己炒,我只需洗好切好。但發現還是不可行。我只好放棄各種炒菜,除非是假日。平常我就用快鍋煮一鍋主菜。當然是肉類為主。這兩個都像你,喜歡吃肉。哈!這快鍋可真了得。不管多難對付的,總可以在一個鐘頭之內解決。我的快鍋食譜就有印度加里羊肉(你吃過的), 紅燒牛肉,意大利式清燉羊腿(Shank),紅燒蹄膀等等。

我也用快鍋煮湯。要偷懶的話,煮一鍋羅宋湯只要多放一些馬鈴薯就可以頂一頓了。這真要謝謝孩子們總是這麼包容,讓我有一個錯覺好像自己可以出師開餐廳了。說到孩子胃口好,你的擔心是對的。老二這一年來體重直線上升,早已超過警戒線了。從來不生病的他,也開始出現兩次小感冒。照顧不周,該打屁股。不過我已經開始留意了,不要太擔心。倒是眼睛,我們恢復了醫生門診,換新了一副治療鏡片,度數倒沒惡化,感謝神保守。我實在是很粗心,不像你以前每天一定檢查牙套,眼鏡,刷牙。孩子的保健真的一部份要靠他們的自覺了。老大我已經好久沒有管他的起居了。大概也大了,倒是沒出什麼狀況,每天吃得飽睡得足,只是和大多數大學生一樣,晨昏顛倒,夜貓子一個。

除了牛肉麵,我還煮雞湯來下麵。說起這個我倒是蠻得意的。我弄了幾個調味的東西。一是冬筍,一是老美醃制的火腿(和咱的金華火腿沒兩樣),一是干貝,一是少許八角。我還發現蒜苗切成絲加在麵上很受歡迎。煮雞湯我都是用Costco買的帶皮的大腿肉(thigh)加火腿,冬筍,干貝和一大堆的大蒜,用快鍋狠狠地燉他個皮開肉綻。湯汁還是清的,但是極鮮美。我還用同樣的調味煮魚湯,用活的鱸魚,連不太愛吃魚的老大都懷疑我說是自己做的是在騙他。說到老大,你知他不像弟弟味口這麼來者不拒,你在的時候還聽得到他抱怨我做的東西。現在倒是非常捧場。不知道是我技術進步了,還是他有意讓我高興。劉妹,他已經度過了最苦澀的時期。你不僅可以放心,從前一切的苦,都可以冰釋了。雖然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辦法談論到你,好像你的離開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似的,但你要有耐心。我知道他的心在解凍。我可以感覺的到。有一天早上,我弄了一鍋粥配一些醬菜,豆腐乳吃(什麼時候變成和你媽一樣愛吃這些了?),正巧他早起,就心血來潮邀他一起吃,沒想到他真的來吃了。平時我們吃飯難得一起圍著餐桌的。他向我說了不少學校的事,和將來的打算。感覺他真的站在土地上了。

這快鍋要不是一次煮成,中間要再開蓋子加料的話,可就是學問了。如何降溫減氣壓呢?向你賣弄一下小小物理教室。我一開始,照著那不負責任的說明書說的,把整個鍋子放在水龍頭下冲,你猜結果怎樣?鍋子裡的湯汁從排氣閥湧出來,弄得一塌糊塗。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氣壓降下來後,沸點馬上下降,突然降到低於裡面湯汁的溫度,湯汁就開始氣爆,就上演七孔流血的慘劇。下次就學乖了,要慢慢用海綿蘸水在鍋蓋上擦,不要降溫太快。生活就是這樣,時間要花上去,不能操之過急。我現在開始當家了才發現你以前真是三頭六臂再加上心細如縷。

炸醬麵也是我常做的。因為很省時間。但醬料要費點心思。好像單純一種醬,不管是什麼,味道就不夠好。於是我就弄了幾種,甜麵醬,豆瓣醬,豆豉,沙茶醬都試。反正每次做出來都不太一樣,而銷路都不錯就是了。說到這麵條,弄來弄去我發現還是意大利的Angel Hair最理想。易熟不易爛,沒有加鹼,放著也不結塊。中式吃法也不覺得奇怪。孩子們除了自己煮飯,煮麵,熱菜外,也開始自己做。老二現在就會自己烤雞腿。步驟還蠻講究的呢!首先,把雞腿洗乾淨用紙吸乾,加一薄層醬油,不要多到淹水,再用鹽,花椒,胡椒一點點按摩上去。烤的時候,先用錫箔紙封起來烤,保持水分,最後在打開來把表面的皮烤脆。我真希望你嚐嚐老二做的這道烤雞腿,又香脆又多汁。

青菜是我最頭疼的。因為我只能一週買一次菜。老中超市的青菜靠不住,油菜,菠菜兩天就完蛋,包心菜,青花菜,白花菜,洋蔥好一點,大概可一撐到下次買菜前。有些材料為了一個目的買,有多出來,得在壞掉前用掉。我就發明一些雜碎菜,消化庫存。你知道我生性吝嗇嘛。比如說,為了炸醬麵,就要買豆芽和小黃瓜。這兩樣東西最容易壞。我只好泡一點乾木耳,和黃瓜切絲連豆芽一起亂炒一通,冒充合菜帶帽。這道菜我就不建議你嚐了。為了做墨西哥的salsa,買了香菜,酪梨,jalapeno, 剩下的怎麼辦?jalapeno還可以泡一泡醬油吃,香菜就丟掉,酪梨就看等不等得到下一次。說到salsa,以前還用果汁機打,控制不好就成泥了。現在發現,還是原始工具可靠,而且省時間,熟能生巧,一把菜刀搞定。

我們也慢慢發展出一種Spring Mix的沙拉,蠻唬人的。除了加上小番茄,黑莓外,你知道關鍵是什麼嗎?還記得我們去過幾次,在舊金山漁人碼頭的螃蟹餐廳嗎?就是那蠻貴的,但好吃斃了那家?我發現他們的沙拉和螃蟹都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琢磨半天,我猜是把大蒜粉烤到半焦的味道。我就自己試,結果雖不中也不遠矣。用balsamic,蘋果醋,橄欖油,糖,再加上烤焦的大蒜粉,拌沙拉要份量剛好到每一片葉子都蘸到,但不會泡透。Yummy!

只有主菜,怎麼配飯呢?要再炒青菜,放冰箱就不好吃了。我只好再弄一種gravy,老二喜歡菇類,我就用蘑菇弄成台灣的黑胡椒牛排的那種gravy擺冰箱。吃的時候就一盤飯擺上主菜,燙(或蒸)一點青菜,淋上gravy。看老二吃得津津有味,我就算過關了。Gravy也可以從主菜的湯汁中變出來,就隨性發揮了。我在教老二用講究一點的方法做花菜。把花菜蒸熟,兩片培根和大蒜切碎,平底鍋上慢火乾煸到變脆,加上一點奶油,再把已經熟的花菜放在上面炸,讓油被吸進去,再把花菜放盤子上,小心把培根粒覆在花菜上再撒鹽和dill。有時候發現雖然這兩個人都是粗線條,但偶爾講究一下色香味,還是有感覺的。

好啦!劉妹,這就是母親節獻給你的大餐。Enjoy!